中国足协将举办U23联赛-中国足协将举办u23联赛吗
中国足协新政u23球员是什么意思
中国足协新政u23球员是亚足联U23锦标赛的中的球员,所有球员的实际年龄有不大于23岁的限制,旨在培养和锻炼新人,发掘更好的苗子,建立人才梯队。
中国足协强行推出了U23球员上场政策。一个赛季下来,只有部分俱乐部较好的贯彻执行,而另一部分俱乐部钻了政策的漏洞。
为避免新赛季出现过早换下U23球员的状况,足协计划推出U23球员政策的“加强版”,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是:规定每支球队必须在18人名单中报3位U23球员,其中1人必须首发,且规定一场比赛中必须保证有1名U23球员在场上。
不过,也有声音反映,这样的弥补政策依旧不够严格,新赛季中超或将在政策上向U23球员更加倾斜,届时登场的U23球员恐怕就不止一个人。
扩展资料:
中超U23新政下部分球员的发展现状:
在中超冬季转会窗的最后几日,各家中超俱乐部都逐渐官宣了自己的新援。2018年2月的最后几日里,几乎每一天都可以看到几条甚至十几条的中超重磅转会消息。
叮叮当当的通知铃声折射着欢迎新援的掌声,但是在每一家俱乐部的上空,同样响彻着驱逐的号令。
伴随着“U23政策”的进一步收紧,23岁以下的年轻球员们再一次成为了转会市场上的主角。但是随着新赛季开打,很多人也将不再拥有“U23”这个称号,他们的名字也随着黯淡。褪去光环之后,那些曾经的“U23”都去了哪?
不再是U23的廖均健加盟武汉卓尔
刷完任务,你可以走了
上赛季效力于申花的徐骏敏一共为球队首发14次,出场15次,但整个赛季加起来,仅仅打了581分钟比赛。
申花对他的定位很简单:“U23首发”这个成就刷到了,可以下去了,如今不能“刷任务”了,就应该走人了。
在2017年的冬天,徐骏敏转会同城对手、中甲球队上海申鑫。
有的球员,在“U23”行列中也属于备胎。失去了这一身份之后,他们也就立刻没有了在中超立足的资本。
由于U23国脚高准翼发挥稳定,华夏幸福的另一位U23后卫廖均健多数时间跟随预备队比赛,并在半程后被租给了重庆力帆。失去U23身份之后,廖均健更是没有机会,被再度租给了武汉卓尔。
廖均健在省港杯足球赛上的队友叶楚贵同样也被租借到了中甲,虽然曾贵为中乙金靴,但是叶楚贵在富力的地位一直尴尬。前有中超MVP扎哈维与国脚肖智,后有U23小将向柏旭,叶楚贵即便回归也很难有机会。
百度百科—亚足联U23锦标赛
新华网—足协酝酿新政帮扶U23球员
如何评价足协“U23新政”
这个政策的出来是疯狂开倒车,很有可能对中国足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至少是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这两个政策出来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政策的内容上,而是政策并没有给俱乐部一个执行的缓冲期。无论是 U23球员的限制还是外援的使用上,这种政策的出台只要智商正常的人肯定会想到给俱乐部预留一到两个赛季的缓冲,最次也是保证在上个赛季结束前通报下个赛季的政策,现在距离下赛季开始只有2个月的时间突然宣布这条给俱乐部的调整时间太短,而这种突然发政策对联赛进行大调整的行为也带来三个隐患:
众所周知现在中超联赛的繁荣是因为金元足球的投入,这种朝令夕改的行为会不会影响中超金主的投入热情,或者至少对金主来说是丧失安全感的。
金主们重金砸下的顶级外援和教练是吸引球迷看中超最重要的原因,对于这些外援来说,中超这种朝令夕改的政策有可能让他们在合同结束前就丧失工作,或者至少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内容,对于球员和教练来说也是毫无安全感可言。
好不容易这两年树立起来中超的影响力和口碑,在中国观众和海外媒体那里也因为这种乱七八糟的政策变成了笑话。
而对于两个政策,也非常糟糕,首先是名单里至少有两名U23球员,并且一人首发的规定,出发点很好,但是可操作性太差,有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中超的观赏性肯定会受到影响,至少现在大部分 U23球员肯定是无法达到联赛需要的水平。
会直接拉大强队和弱队的差距,只要稍微看一下各个球队的名单就知道,我国比较好的 U23球员都在几个强队中,而中下游球队几乎没有 U23球员可用,比如力帆、泰达和延边只有一名 U23球员,而在这种政策下,U23球员的转会费用会明显上涨,没有钱的弱队只能买低水平的或者从自己青训里面找,结果就是这些球队场上很可能有极低水平的球员,使得强队和弱队的差距更明显。
考虑到球员有可能受伤等问题,两名 U23球员是肯定不够的,理性考虑至少要4名,也就是说大量的非 U23球员生存空间会被挤压,甚至一定会出现大量球员在 U23的时候踢主力,而到24岁的时候,就无球可踢,甚至拿不到职业合同的情况,这对培养球员并没有半点好处。而那些因为 U23球员政策失去工作的现有球员,他们的利益谁来保障?
政策对细节的制定很不清楚,假设俱乐部因为某些原因不够2名 U23,比如受伤。那么要怎么操作,如果没有替补的 U23,那是不是大名单少一人就可以,如果没有场上的 U23,那是要首发少一人?这些非常重要的细节根本没有写清楚。
未来几年国奥队成绩定然会一塌糊涂,国奥队比赛基本都不在国家队比赛日,这种情况下每个队的 U23 都必须留着应对联赛限制名额,肯定不会同意被征召,所以很长时间国奥队能够征召的球队肯定是非职业球员。
而对于完全没有半点意义的新3外援政策,又有这些问题:
和前面一样,势必会影响观赏性。
如果3外援政策执行,那和亚冠的3 + 1政策有冲突,对于亚冠球队来说,要怎么配置外援?如果备一个亚外的话,很有可能就是只是亚冠使用,如果不买亚外的话,定然会影响亚冠成绩。
正在合同范围内的外援要怎么处理,这个转会期已经有不少球队买了亚外,甚至很多都不是亚冠球队,这里产生的经济损失,足协愿不愿意承担?如果足协不愿意承担,凭什么球队要根据你莫名其妙改的规定承担这些。
中国足球最需要的根本不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政策,需要的是增加足球人口、提高青训水平和增强职业联赛影响力。
中国足球成长最大的阻碍就是这帮猪头们。
-
多说一句,联赛就是联赛,国家队就是国家队,如果联赛成绩好对国家队成绩有积极作用,但没有任何道理影响联赛而为国家队培养球员。更何况我并不觉得现在这两条能起到培养效果。
#十二强赛是不是说明足协的U23政策很有必要?
是的。
足协的U23政策很有必要,虽然眼前很难带来质的改变,不过从长远来看,有益于年轻球员的成长。
由于要求每场比赛都要有U23球员登场,各俱乐部今后会重视年轻球员的成长,培养、储备足够的可用适龄球员,避免上场就被换下的尴尬局面。
2015年,痛定思痛的中国足球进行了一番大改,“管办分离”成为现实,足协改革成为独立的、更专业的机构。同年,广州恒大三年内第二次夺得亚冠冠军、中超转播权更是卖出了80亿的天价,这些都推动了职业联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在2004年本土亚洲杯夺得亚军、2005年“黄金一代”绽放世青赛后,国足的成绩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其间甚至有1-5输给泰国青年军的惨案发生。
面对国家队成绩的不断下滑,足协在今年年初再一次提出新政,即著名的U23政策和外援新政策。而这不是结束,下赛季可能还会有更激进的外援和青训政策出台。在日益繁荣的职业联赛发展和越发低迷的国足成绩的矛盾冲突下,改革的确势在必行不过对于足改的力度、方向以及方法,笔者表示只能引用蔡振华主席的一句话来回应:
“对于中国足球的发展,既要充满信心,也要正视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中国足球的问题,也绝非一日之功。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就会继续重复以往的错误,特别是急功近利的错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